2012年10月4日 星期四

[活動回顧] 西門紅樓、西門市場、西本願寺、臺北市天后宮、國軍歷史文物館


時間:2012/9/22 () 1030-1200
地點:確定報名後另行通知
講師:張震鐘(古蹟學者)
參加方式:免費參加,請以電話、傳真預先報名,共40名,額滿為止。

活動紀錄:

西門町一直以來都是受青少年喜愛的熱門場所,街道上人來人往,馬路上則車水馬龍的穿梭,而在這熱鬧非凡的西門町卻有座已歷經百年的紅樓坐落在此,看著世代演變,看著發生在這裡的每個故事。但今天,由張震鐘老師來告訴我們屬於西門紅樓的故事。

劉銘傳時期,台北城內共有四座城門,而劉銘傳以大稻埕及艋舺之間的地區,建立了城牆及城門,也就是當時的台北府城,城牆以內的地方稱為「城內」,但當時城內並不熱鬧,跟大稻埕及艋舺相比的話,反而比較荒涼,而西門及城牆的位置剛好在今西門捷運站的附近,從大稻埕延伸到西門町這裡已經算是熱鬧的邊緣地了。當時西門町這裡是比較是熱鬧邊陲的地方,因此居民們將這裡當成是墓葬區;直到1895年台灣開始進入日治時期,而西門町因地處的地方鄰近大稻埕及艋舺,總督府打算將西門町規劃成為一個日人居住的地方,而原本清朝政府所建立在此的城門及城牆也被拆除了,講到這裡時,張震鐘老師特別提到,會拆除的原因,其實城牆及城門的防禦功能逐漸消失(因為火藥的發明),再者是因為城牆及城門代表的是種政權,因此總督府將西門及周圍城牆拆除,象徵著日本將清朝政權推翻,也是告訴大家政權轉移了,所以西門也是台北城內唯一被拆除的城門。

本人拆去城牆後,由城內往東發展,這時出現日本街區的編制『町』,日本人密集的居住在這一帶。而我們所在的位置「紅樓」正是當時萬華、大稻埕與城內商賈交易的匯集點,當時叫做「西門市場」,而後才成為電影院、京劇劇場等。紅樓的設計相當嚴謹,可以看出日本近代建築的特色與用心,在外觀上,紅樓沒有用洋灰(水泥)粉刷,而是直接顯露紅磚的堆疊樣式。磚塊接縫都非常緊密、水平與垂直的間距計算相當精準,計算詳細,顯示了明治維新科學理性的訓練。這是日本建築師近藤十郎在1909年的作品,這樣磚造與疊砌的技術,屬於當時英國最頂尖的建築工法,他的作品還有台大醫院的舊館。最別的是,外觀上看到白色的線條,是由河床所撿的光滑的洗石子,混合洋灰所鋪上,趁洋灰快乾時再抹去露出淺色的石子表面。窗台則使用觀音山的火成岩所切割,得以完整保留至今。觀看紅樓,從拱心牆與氣窗、女兒牆、十字架刑的屋頂可以看出東西融合的設計樣式與建築工法。

接著我們沿著成都路走經過了台北天后宮。今天眼前看到的沿街面的街屋造型天后宮是近代的建築,在清代為新興宮,媽祖是之後才遷來的。原來的天后宮,因為都市拓寬的已經不在。從正面看,三、五公尺寬的街屋,高分作三等分,在柱子的裝飾上,還可以看見西方葉草裝飾柱頭的變形造型。

接著我們前往中華路的「萬華406號廣場」,這曾經是「理教公所」,在日治時期是佛教院寺—西本願寺。在國民政府來台時,大批的士兵居住在這裡,在火災受到嚴重的毀損,只留下原本的鐘樓和部分宿舍。從遺留下來的遺跡中,可以辨別當時的使用的傳統卡榫結構,這是從唐代傳到日本,再由日本進一步改造與裝飾雕刻。西本願寺的對面是國軍英雄館與國軍藝文中心,張震鐘老師說年輕的時候藝文中心是他看免費傳統戲曲、京劇表演等的好去處,國軍英雄館則提供軍人出差住宿。這兩座建築屬於民國50-60美援時期的現代建築,當時的建築由美國建築師協助設計,採取簡單又便宜的建造方式,沒有太複雜的建築方式、管理也相當方便。社區的概念,也是美援時期所引進的,寬敞的巷道種植數目,並提供可以行走的人行步道,台北的民生社區、富錦街區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美麗老社區。
 
活動照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