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活動回顧]青山宮、剝皮寮歷史街區、章太炎故居、新富市場、青草巷

時間:2012/9/1 () 1600-1730
地點:確定報名後另行通知
講師:高傳棋(艋舺文化創意工作室負責人)
參加方式:免費參加,請以電話、傳真預先報名,共40名,額滿為止。

活動紀錄:
傍晚時分,臺北古蹟日邀請到艋舺文化創意工作室負責人高傳棋老師為大家帶路,一開始高老師便以簡單的文字意象簡單介紹了艋舺地區的大概結構,高老師說,艋舺地區可以用一個「廿」字來解釋,第一橫筆畫便是艋舺的第一條街貴陽街,左邊的方位便是第一港口,第二筆畫則代表著老街西園街,第三筆畫則是新街西倉街,最後一筆則是在早期可坐船來往西園及西倉街的淡水河支流廣州街,而「廿」中間的空格則代表龍山寺,而左邊筆畫的交會點則是青山宮,右邊交會點則是祖師爺廟,就一個「廿」字就可以簡單解釋了艋舺地區的大概配置。


大致了解了艋舺地方配置之後,高傳棋老師向大家簡單的整理「移民城」的發展,可以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移民的到來,而從大陸遷移來台的人,最一開始便是在港口附近的區域落腳,並且發展,第二階段,同鄉的人一同來到台灣穩定居住下來之後,便會開始建立起共同的心靈寄託──蓋廟,因此在艋舺這裡便出現了龍山寺、青山宮等廟宇,一旦有了廟宇,聚落共同的空間,就會開始有了商業的聚集,小吃攤販在廟口蓬勃發展,像是基隆廟口小吃的興盛一樣,第三階段,聚落生活大致安定之後,就又會有更細緻的分工,於是西園街與西倉街便出現了,街上的商店大多也與生老病死有關,直至目前為止都是臺灣移民城從清朝到1895年大致的發展史,爾後日本人殖民的年代,日本政府雖然一邊進行皇民化的政策,但並沒有完全摧毀掉臺灣漢族的文化,而是選擇在社區的共同信仰──廟宇旁蓋了學校,讓臺灣人進了學校學習日本的文字,就也等於開始了日本人獨特的思想統治,而這個時期,日本人所遺留下來的東西,多屬於文化性的資產,像是公共用水的整合,今日公館的自來水博物館便是當年日本人所建,而在五零年代之後到現今,老社區旁也開始有了新生的社區,中南部的人北上維生,進入老社區旁的地區定居,也讓老城有了另一股新活力。

跟著高老師的腳步,我們來到一家青草茶店,中國青草茶歷史一千多年,在中國叫涼茶,台灣叫青草茶,也發展出青草巷的文化來,喝青草茶可以養顏美容,在溽熱的天氣裡也能讓人消暑退火;走出青草巷後,一行人來到剝皮寮歷史園區,以往剝皮寮古道目前尚未完全修復,從前是可以通往宜蘭的古道,目前除了剝皮寮歷史園區內的古道有修復,其他路段並沒有進行修理,高老師帶著大家一路穿過剝皮寮,沿路走到新富市場與章太炎故居等等,透過高老師生動活潑的言語,度過了一個富有知識性的充實傍晚。
  
活動剪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