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活動回顧]寶藏巖、自來水博物館園區


時間:2012/9/2 () 1000-1200
地點:確定報名後另行通知
講師:劉克襄(自然、旅行作家)
參加方式:免費參加,請以電話、傳真預先報名,共40名,額滿為止。

活動紀錄:
今天劉克襄老師會以寶藏巖為重點,完整交代整個寶藏巖的來龍去脈、寶藏巖與新店溪的關係,以及現今的共生聚落。希望透過這兩小時的漫步,可以讓大家對寶藏巖產生不同於網路搜尋所得到的印象。


寶藏巖創建於清康熙年間,為臺北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寺前的新店溪古時可通舟楫,寶藏巖的所在處就是一個中繼點。雖歷經多次修建,但是還有些許石柱、石垛、石雕、木雕與石碑仍為清代古物。

清代的時候,一群來自漳州泉州的移民,在小觀音山的山坡開墾,隨後興建了寶藏巖寺,「巖」這個字的意思,就是指在山坡旁的佛寺。寶藏巖寺成立後,地理位置很好,位於水路要衝而成為台北南部、中永和地區的信仰中心,前來參拜的香客或住廟修行的人,或行陸路或坐船,聚集到寺廟的周遭,是聚落周遭發展的開端。

到了日據時期,日本人廣設軍事設施在山林之間,現在還可以看到一些當時遺留下來的軍事機關,散佈在自來水園區的山頂跟寶藏巖的聚落中。日本人撤離之後,留下的幾間軍事倉庫,原本是用來儲放彈藥、物資的,就轉為附近的民眾使用,成為聚落內最早的住家。

走到廣場的菜園,是藝術家與居民交流的例證,呈現生活與生態共存的景致,透過種植的過程增加了藝術村與居民的對話,而村內保留了許多老樹與建築景觀,繼續在都市中增加新的故事。最後來到了後方的歷史斷面,許多木造建築有崩塌危機有做些許修整,後方的草地很適合作為表演空間,做為人跟淡水、草地關係間對話的平台。聚落內的植物、溪流生態與居民生活習習相關,老師期望在作為共生聚落的今日可以納入更多這方面的歷史,未來是要建構於歷史知上,注入新意的同時也需承載過去的記憶。

活動照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