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4日 星期四

[活動回顧] 古蹟保存理論與實務

101年文化資產經營規劃培訓計畫:古蹟保存理論與實務

時間:2012/6/3 () 13:30-15:30
地點:剝皮寮歷史街區(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29號)
講師:李乾朗(臺北大學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研究所兼任教授)

活動紀錄:

在短暫的午休時間過後,各位學員們也填飽肚子、養足精神期待著下午豐富的課程安排。

下午,我們很榮幸的邀請到李乾朗老師來為各位學員們講解古蹟保存與實務。李乾朗老師在上課的一開始便開宗明義:所謂的古蹟,要有年份但並非要有一定的年代才能稱得上古蹟;除此之外,數量也是一種指標,舉例來說,若金子跟滿地的石頭一樣多的話,就變得普通而沒有價值了。因此簡單的來說,在我們所處的年代之前且比較稀少的古老建築,都可以稱上「古蹟」。
 
古蹟保存的觀念對於古代來說,其實相當薄弱的,是因為古代的生活變化不大,一百年前跟一百年後的生活其實是大同小異的,不像現今的生活,因為科技的發展使得生活日星月異,變化的速度太快了,與過去三四十年前的生活就相差甚遠了;再加上,古代的人們比較喜愛拿得走的古董,例如:玉飾、金銀寶物等等,而建築物對他們來說是搬不走的東西,由其是在改朝換代的時候,這種情形更加顯著,例如項羽在入關推翻秦朝時,把可以拿得走的金銀財寶運走後,便一把火燒掉了宮殿,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建築物並不稀奇,可見古老的建築在過去比較不被重視及珍惜,因此保存古蹟是近代才興起的一種觀念。

李乾朗老師也說到所謂的古蹟,不論所謂的對或錯、美與醜、大或小、歷史的功過、文化、政治,其實都不太重要,古蹟是種時代的歷史見證,是可以證明歷史的一種證物,不管是城堡、古人的墳墓、破碎的房屋,都有可能是古蹟的一種,因此古蹟其實是充滿了各種的可能性。

至於古蹟的保存非常的不容易,比起古董、古物保存的難度要高許多,世界上有許多的古蹟歷經了時代的天災人禍而存留下來,但從前留下來的古蹟往往成為現今著名的觀光勝地,這對於古蹟的保存更加不易,因此未來需要考量更多的因素,如何維護古蹟、促進地方觀光都是值得去思考的。

除此之外,要如何修建已被破壞的古蹟對於古蹟保存來說也是一大課題,台灣在古蹟保存的領域起步比較晚,過去我們比較不在意古蹟保存,在近幾年文資法創立後,有許多地方慢慢的重視當地古蹟,因此修建保存古蹟對於地方來說是相當重要,但要如何修建維護,往往都是需要多加考慮,有些時候如果我們對於古蹟的原貌不太清楚,再加上沒有足夠的資料能夠讓我們了解時,這時若強行去修建,這對於古蹟保存來說是過猶不及,因此古蹟保存及修繕在古蹟保存實務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在李乾朗老師分享自己古蹟保存的豐富經驗以及介紹其他國家和台灣的古蹟的保存及修建方式,也說了許多不同面向的問題,讓大家可以更了解台灣及其他國家的特色古蹟及古蹟保存的問題,也對於古蹟保存有了更深的認識及探討。

活動剪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