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7日 星期三

[活動回顧] 老屋活化再利用,以大稻埕街區為例

101年文化資產經營規劃培訓計畫:老屋活化再利用,以大稻埕街區為例

時間:2012/06/16 () 1330-1530
地點:剝皮寮歷史街區(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29號)
講師:顏忠賢(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活動紀錄:
今日我們邀請到幽默風趣的顏忠賢老師為我們講解大稻埕街區的老屋活化再利用。一開始,老師以輕鬆地方式與學員們分享自身生長於台南的美食記憶與美食的命名文化。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傳統小吃,例如碰皮麵、鯊魚煙、棺材板等等,在老師的解說下,我們重新發現了傳統文化的趣味與精神。

經過顏老師生動的古今對照,我們開始逐漸能瞭解,為何老屋活化的主題,卻是以傳統美食做為開端。老師提到,今日的重點是要學員們對「老東西」這件事情能有更深的體會。其實台灣要發展文化資產是非常辛苦的,老師認為,文化「資產」並不只是把建築保存下來,有所謂的形體在,就可稱之為資產。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有些老東西感覺是有文化、有內含,重點在於被保存下來的老靈魂,而我們要如何把「老」賦予價值,不能僅僅用簡單、淺白的介紹帶過,必須從廣泛老的概念找出創新、獨特的價值。老師以當今許多辣妹對「美」的認識為例,美有很多種可能,但我們今日看到的打扮卻常常是意料之內,卻毫無新意與個性。回到老街的話題,淡水老街應該是要和鹿港老街有很大的差異,但如今許多老街卻也失去歷史脈絡的深度,看起來很有「古味」,卻沒有靈魂。

那究竟老街應該怎麼被看待?老師提出「生活」的概念,所謂老街不應該是觀光的景點而已,那裡曾是人們日常生活的所在,有過去與現在人們匯聚交集的脈動與人情。甚至,這個街區會衍生不同的人生觀。老師以自己生長的長壽街為例,由於長壽街作為文教區,周圍生活機能良好,聚集眾多菁英與權貴人士,當時若能在長壽街附近生活,時常被認為是人生穩定成功的代表。而這條街區其實代表的是某一個時代,對當時世界的理解,隨著不同時間的演進,這些觀念、想法會改變。老師說,這叫作「老」,或者「傳統」,它不能僅僅被用「資產」來理解,不能被僅僅當作很重要所以保存下來,它是深遠悠長的記憶、它是普遍口傳的價值觀、它曾是被某些人嚮往與擁抱的象徵,但也曾是被某些人奮力擺脫的枷鎖。「老」這件事情不能被太快的包裝拿來賣,我們必須要理解它其實是內在於我們的生命與身體的。

現在的網路資料豐富,上網搜尋迪化街很快就會有幾萬筆史料。老師強調,今天他希望是以更高的角度來談這樣的議題,建築做為文化不是只有美,它代表的是不同時代理解世界的不同方式,它有苦痛、它有曾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的歷史,然後融合或翻轉各種價值觀創造出不同美的形式或美學。舉例來說,某一種街區的建築形式與創新會在該區出現是有政治與歷史的繁複因素。混凝土是工業革命過後的產物,台灣是日據時代才向日本人學習得來。而這批師傅學習了這些從歐洲慢慢進入到其他國家的美學形式,卻在大稻埕融合了在地商場角力,賦予建築立面不同特色與象徵。每一建物的特色呈現,其實都是來自眾多因素所形塑。

最後,老師用京都藝妓談文化資產作結,他指出我們今日看到最好的茶道、最好的懷石料理,其實除了是由天皇和貴族所指定的保留,還有很多是被藝妓所傳承。她們成為日本傳統與創新文化間很重要的中介,而這些「人」,才是最重要的資產。他回憶起在京都曾經誤打誤撞進入一個傳統老舊的小食堂,體驗到老闆娘對每一個細節的堅持,那一種時空凝結和日常可見的文化底蘊,老師深切地說,他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文化資產。

活動剪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